本片獲提名2006奧斯卡最佳影片、最佳改編劇本,飾演柯波帝的菲利普賽摩霍夫曼則在今年奪下奧斯卡最佳男主角。

這是已故的同性戀作家楚門柯波帝的傳記電影。


故事描寫柯波帝在1959年11月無意間在報上看到一則滅門血案,在前往採訪的過程中,他對罪犯的人生產生興趣。他希望深入瞭解罪犯的世界,並將之撰寫為真人真事的小說,好讓人們知道另外一個世界的模樣。而在採訪的過程中,他似乎由罪犯自敘的童年中,找到自己的影子,也對罪犯產生一種特別的情愫。

大意寫到這裡,大概已經有一半的人睡著了,這種一聽就很無聊的片子,怎麼會被拍成電影拿來賣錢,最後還提名奧斯卡?

說實在,我當初也這麼想,會走進電影院也是一場誤會(因為我只是覺得放假這麼久該讓腦袋動一動),結果,我很感謝這場誤會。

柯波帝的同性戀身份讓他過的並不自在,即便他的作品在當時小有名氣。電影中的柯波帝娘娘腔,說話的聲音和他的外型使他不容易被一般人所接納。第一次見到兇手之一"派瑞"時,他被派瑞膽小與恐懼的眼神吸引,他想瞭解他們的世界,想寫一部不同的小說。隨著訪問的時間增加,他發現派瑞跟他一樣有個破碎的家庭和不愉快的童年,派瑞憂鬱的氣質,讓柯波帝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喜歡上他。柯波帝甚至找人幫派瑞辯護,希望除了死刑,還能有不一樣的判決結果。在這個過程中,柯波帝的感情一直是痛苦掙扎的,他看過被害一家人的屍體,知道兇手的慘無人道,應該處以極刑,但他又不自覺的逐漸將派瑞視為好友,希望派瑞能活下來。

"這個案子得趕快結束,不然我會崩潰,徹底的崩潰。" 柯波帝在電影中這麼說。當罪犯終究被判以死刑,行刑前,柯波帝痛苦到無法行動,無法說話。派瑞打電話給他,希望在死前能再見他一面。幾經掙扎後,柯波帝最後決定到刑場見他一面,送派瑞最後一程。真實世界中的柯波帝在寫完派瑞的故事之後,再也沒有其他的著作,沒有人知道,這之間是否有著什麼樣的關連。

柯波帝的這本小說名叫"冷血"(In cold blood),小說成為美國文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,開啟以真人真事為題材的小說創作模式。而僅僅在電影中聽到他朗讀著作的一小段,我就深深被吸引了。離開電影院,很希望能一睹冷血這部小說,後來才發現這本書其實在1975年就曾經被翻譯引進台灣,但現在已經絕版,有點遺憾。

我覺得這部電影把感情處理的很細膩,又不會過於煽情,它用理性的筆描繪,又讓你不自覺陷入它以感性織成的細密的網。看電影的過程中,我似乎親身體會了柯波帝的害怕、悲傷、疏離、迷惑和痛苦。在派瑞描述他行兇過程的那一幕,我幾乎和柯波帝一樣震驚、難過,總覺得,你怎麼可以這樣,怎麼可以這麼殘忍,我的朋友啊,你怎麼可以在那一剎那,做出這麼糟糕的一件事。

柯波帝說:我覺得我們好像是從同一個家庭出來的,只是我走前門,他走後門。

同樣在不愉快的家庭中長大,柯波帝選擇正面積極面對人生,派瑞選擇放任墮落。我為滅門血案的一家人悲傷,為派瑞的錯誤悲傷,如果可以,我們是不是可以在命運的交叉路口中,做更好的選擇?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celeave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